系统与软件可维护性 系统与软件维护性
软件工程中软件可维护性的定义是什么?
软件可维护性即维护人员对该软件进行维护的难易程度,具体包括理解、改正、改动和改进该软件的难易程度。
决定可维护性的因素: 1.系统的大小 2.系统的年龄 3.结构合理性 可维护性可通过7个质量特性来衡量: 可理解性 可测试性 可修改性 可靠性 可移植性 可使用性 效率
如何增强软件的可维护性及可扩展性
个人认为将当前情况下,行为分配给农场主既有利于可扩展又有利于维护性。
从语义上分析:挤奶是行为,本例中只有农场主具有该行为,奶牛语义上不应该具备该行为,奶牛只能返回相关属性,让农场主判定是否能够挤奶,挤奶量等等。
无论奶牛如何扩展、甚至农场主扩展,都可以依赖抽象(当然不考虑双分发问题),具备较高的扩展性。
同时维护点少,如果分配给奶牛,那么如果奶牛的挤奶行为出现差错,则可能需要从顶层至底层修改奶牛的行为。
而分配给农场主,则出错仅需在挤奶这个行为范围内进行修改。
题外话:当然复杂情况下,维护性不好判断,也就是说,前提是如果系统扩展至一定层次,那么农场主挤奶行为可能会十分复杂,那么它的维护性远远低于分配给奶牛。
软件的可维护性与哪些因素有关
内聚、局部化、控制域与作用域的关系等等。
维护人员在正确理解一个程序之前根本不可能修改它。
如果是改正性维护,还必须预先进行调试以确定故障、可用的测试工具和调试工具,以及以前设计的测试过程也都是非常重要的。
维护人员应该能够得到在开发阶段用过的测试方案、功能和内部过程的难易程度。
模块化、详细的设计文档、结构化设计、源代码内部的文档和良好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等等,都对改进软件的可理解性有重要贡献。
2.可测试性诊断和测试的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于软件容易理解的程度、改动和改进这个软件的难易程度。
提高可维护性是支配软件工程方法论所有步骤的关键目标。
维护就是在软件交付使用后进行的修改,修改之前必须理解修改的对象,修改之后应该进行必要的测试,以保证所做的修改是正确的,都影响软件的可修改性。
上述三个可维护性因素是紧密相关的软件可维护性的因素,软件可维护性可以定性地定义为。
良好的文档对诊断和测试是至关重要的。
因此,影响软件可维护性的因素主要有下述三个.可理解性软件可理解性表现为外来读者理解软件的结构、接口,以便进行回归测试。
在设计阶段应该尽力把软件设计成容易测试和容易诊断的。
3.可修改性软件容易修改的程度和软件设计原理和规则直接有关。
耦合:维护人员理解、改正。
1;如果不能进行完善的诊断和测试,则表面正确的修改可能引进其他故障。
此外,软件结构 展开
-